发布日期:2025-04-17 22:39 点击次数:167
最近,微短剧《家里家外》的突然走红,掀起了媒体广泛讨论,并引发了大家对行业内容生态转型的深刻思考。这部竖屏短剧,共有79集,每集仅有2-5分钟的时长,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四川重庆重组家庭的感人故事,话题量高达50亿股票配资推荐网,播放量更是突破了20亿,让无数行业从业者艳羡不已。
成功的背后,当然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源自制作方对微短剧内容生态转型的精准把握,尤其是在创作中学术性表达的回归。
“元曲小令”彰显暖心温度
《家里家外》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它巧妙地在微短剧的快节奏和长剧的文学性之间找到了平衡。从形式来看,这部剧保留了微短剧一贯的快节奏叙事与爽感,但从内容质量上来看,它显然不仅仅满足于此。剧集通过鲜明的时代背景、完整的故事线、扎实的人物关系、细腻的生活细节以及丰满的人物成长,成功地把家庭伦理剧的文学元素注入了微短剧这个简洁的体裁中。就像元曲中的小令,结构简单清晰,篇幅简短却有力,语言简练却充满感情,能够通过点滴描绘传递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展开剩余77%小令的语言讲究简练有力,而微短剧的语言表达也遵循这一原则。这就要求作品既要满足娱乐功能,又要传递情感,不能为追求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而牺牲应有的叙事张力和戏剧冲突,也不能单纯追求娱乐性而让语言变得空洞。《家里家外》在短小的篇幅下,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打动观众,展现了这方面的精准把握。编剧摒弃了以往微短剧常见的狗血剧情和极端对立的情绪构建冲突方式,转而通过故事叙述、人物设定、文化背景的营造和语言的运用,精心打磨每一细节。
文学性的表达,要求作品聚焦现实生活,呈现人物命运的波折,展现深刻的精神力量与温暖的生活情感,并在文化背景的渲染中承载社会价值与审美自觉。《家里家外》如何实现这一点?显然,它没有企图像《甄嬛传》那样多年来让观众发现伏笔,也不可能像《小巷人家》那样缓慢铺展年代背景与家庭关系。但在有限的时长内,它巧妙地通过提炼80年代代表性意象,构建了浓厚的年代感,比如家里的搪瓷缸,帮助女儿从内心接受后妈的手工毛衣等细节,唤起了观众的青春记忆,并激发出对主人公命运和情感的关注与共鸣。
人物塑造与人物关系的刻画,是传统影视作品文学性表达的关键。微短剧在这方面通常存在一定的不足,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曾整治过“霸总”微短剧,这一现象是对这种不良创作倾向的有力遏制。《家里家外》在这一方面的文学性回归,非常值得借鉴。由于篇幅有限,《家里家外》无法像传统影视剧那样通过立体的人物塑造和心理发展来构建人物深度及情感张力,因此它借鉴了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设置,赋予角色更强的真实感与魅力。例如,女主角外冷内热、个性泼辣,恰如花旦,而男主角则是典型的小生形象,具有担当的同时又有些“耙耳朵”的特点。这样的设定符合观众长期以来的审美习惯,并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加入重组家庭中两个孩子性格的差异,使得剧情中的冲突自然展开,情节也顺畅发展,契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剧的审美。
四川方言构建城市印象
《家里家外》另一大亮点就是对四川方言的运用。虽然很多媒体都从生活的真实感和细节感的角度赞扬方言的增色,但从文学性回归的角度来看,这一创意也非常值得深究。
文学性的语言,首先要有辨识度,这不仅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语言的结构、语气的使用等方面,也应与众不同。而方言自然具备这种辨识度。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更是文化的象征,能够为剧集增添浓厚的生活气息,赋予作品鲜明的地域特征。观众听到熟悉的乡音,乡土情感自然涌上心头,对家乡的情感和记忆也被深深唤醒。通过方言带来的情感共鸣,观众的观剧积极性会明显提高。《家里家外》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将方言巧妙地融入剧中,像“耙耳朵”“瓜娃子”等称呼的出现,瞬间让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实际上,方言对于现实题材微短剧,尤其是文旅题材微短剧,具有巨大的赋能作用,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的IP。在如今同质化严重的微短剧市场,方言就成了天然的差异化标签。例如,若用粤语拍摄的剧,配上广式幽默,便能迅速打开大湾区市场。而且,方言与文旅结合的潜力巨大,如剧中火锅店、茶馆等场景的呈现,配合方言台词,就能在观众心中构建更立体的城市文化印象。
方言也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情感,甚至自带幽默感,而这一点是普通话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未来的文旅短剧可以尝试局部方言的应用,既能提升文旅推广效果,又能精准锁定目标观众群。当然,方言使用要注意平衡,不能过度使用,要适当保证普适性。比如《家里家外》中的关键台词用方言,而日常对话则多为普通话,这种平衡既保留了特色,也方便了观众理解剧情。
同时,文学性的语言也需要保持新鲜感,过于陈旧的语言会削弱情感的传递力。显然,《家里家外》在台词创作上考虑到了这一点,融入了许多文化梗和网络用语,不仅赋予情节现代感,也让情感表达更具共鸣力。观众并不会觉得这种艺术化的处理违和,反而因其新鲜感和情感的共鸣,提升了作品的吸引力。
《家里家外》的爆红,给正在面临内容生态转型的从业者带来了信心与启示。随着行业逐步告别浮躁,迈向精品化,文学性的回归,让微短剧在小小屏幕上也能触动人心,成为新时代的艺术形式。微短剧的文学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融入了方言的烟火气、传统戏曲的审美基因以及创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深刻洞察。我们期待更多微短剧从流量竞争的窄巷走出,回归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培育出能够打动观众心灵的文化之花,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养分。
发布于:山东省